-
2024親職教育論壇|新聞稿
和樂育兒 鼓勵父職
擺脫甩手掌櫃印象成為親職神隊友
相對於母職議題,父親的角色在華人社會甚少被討論。父親節前夕,關注家庭教育逾25年的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今 (8/2) 以「和樂育兒‧鼓勵父職」為主題,假台北市青年局國際會議廳舉辦【2024親職教育論壇】,吸引近百位教育工作者以及關心父職議題的各界代表參加,臺北市青年局楊麗珍主秘、臺北市家庭教育中心官月蘭主任、臺北市議會曾獻瑩議員亦皆前往致意。
主辦單位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陳進隆秘書長表示,根據調查,父親在親子教養上所遭遇的困擾,以「工作與家庭難以平衡、缺乏教養知識和技巧、傳統角色期待的束縛、親子溝通障礙、家庭領導技能不足」等為主,社會若能打造「群養」的觀念和系統,必定可以協助父親解決困擾,增進教養職能進而成為智慧父親,這正是今年辦理第二屆親職教育論壇以「鼓勵父職」為主軸的最大目的。
臺北市家庭教育中心官月蘭主任認為,父親的角色不僅影響親子、夫妻和家庭關係,對社會發展的穩定與進步,也有很強的連動性;如何鼓勵父職,需要產官學各界更緊密合作推動家庭教育,落實和完善家庭政策,才能促進整體社會的進步。
德州女子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善華博士以「綜覽美國父職近十年的研究發展」為題,從父親育兒時間、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夫妻共育和全職父親等面向,剖析對美國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強調父親參與兒女生活的時間非常重要。
國教署相關團隊資源中心主任易君常博士則以「跨海為父–神奇之旅」的主題,談台灣經濟奇蹟中的父職型態變化和台灣社會的關聯性,在這個時代的父親,為了讓孩子能有穩定的生活而努力,教育是安定的元素,要怎麼做父親只能父親有樣學樣,而根據訪談結果,顯示「有儀式感的家庭凝聚力較強」。
台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系副教授吳志文博士從台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KIT)發現「台灣爸爸真不錯,滿神的!!」,父親參與親職明顯有益於新手母親產後適應、母親婚姻滿意度、夫妻合作共職親的夥伴關係,都將得到正面效應。
好消息電視台陳志偉博士舉南韓戲劇「82年的金智英」與台灣戲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中父親的角色為例,媒體都在塑造父親的角色是消極的,台灣若要改善少子女化的狀況,應鼓勵男性學習經營婚姻、增加幸福感。
台灣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劉容襄博士則針對滑世代,提出三「一」原則:一起選擇、一起玩、一起聊,才能建立自律;在數位時代,透過參與式學習,適時強化父親角色,有益於創造父親參與的新契機。